自然人文: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

  • A+
所属分类:自然人文

夏天,有时天气酷热、干燥,一连十几天甚至是一个月不下雨。这时候,人们是多么希望能下一场大雨,带来一些凉意埃酷热的天气更是苦了农民,农田都晒成一片白色,干得裂开了缝,庄稼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头,眼看到手的丰收又将被严酷的旱情夺走了。以前,碰到这样的情况,或者是开春时持续干旱而影响了播种,农民只能求神拜佛,乞求老天爷开恩,降下一嘲及时雨”,可是神佛往往是令人失望的。

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去求助于神佛显灵,遇到这样的情况,他们依靠科学。早在1940年,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物理学家、化学家朗缪尔就开始研究人工降雨的方法。要使天下雨,一般来说需具备三个条件:第一,天空中要有足够的水蒸气;第二,要有晶核,它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;第三,温度要低,只有天气冷,水蒸气才会结成水滴。根据以上这些原理和条件,朗缪尔开始了他的试验。首先,他让一个冷冻箱内充满了水蒸气,然后把干冰(固体二氧化碳)撒到冷冻箱里去。干冰能使温度下降,又能和空气中的尘粒一样,代替了晶核,使箱里的水蒸气凝结在干冰颗粒的周围,形成了和冰、雪及雨滴一样的结晶。这时的冷冻箱里仿佛产生了一场暴雨(雪)。

这个研究和实验的结果表明:可以利用干冰来进行人工降雨。

干冰在室温下很容易升华,须要把它放在冷冻设备里,用飞机把它运送到高空,然后在云层中撒开,使得空中的空气冷却,形成晶核,转变成雨珠,实现人工降雨。但是,干冰的保存十分困难,后来,美国的物理学家冯内加特用碘化银晶体来代替干冰。碘化银能在室温下长期保存,而且在进行同样规模的人工降雨时,它的需用量也比干冰少,因此运输十分方便。再往后,人们又想出用发射装置把碘化银从地面直接送到高空的云层里去,同样能有效地进行人工降雨。制造一次中等规模的人工降雨一般只需1公斤左右的碘化银。当然,由于碘化银的价格比较昂贵,加上飞行或发射费用等因素,目前人工降雨主要还是用在农业生产或者是扑灭森林火灾等方面,使这种方法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。而夏天为人们驱赶暑气的人工降雨还十分少见。

图片引用自网络